首页 能量要闻 正文

打造中国本土新型企业大学 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——访新华三大学执行校长李涛

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传播社会正能量

采访整理/郭  伟 王方圆  中国发展网能量中国平台受权首发

编者按: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4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,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。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,建立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,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标,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提供普惠性、均等化、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,并将工匠精神、质量意识融入其中,有利于缓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、推动经济迈上中高端。企业大学作为由企业出资,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、一流的商学院教授及专业培训师为师资,通过实战模拟、案例研讨、互动教学等实效性教育手段,以培养企业内部中、高级管理人才和企业供销合作者为目的,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要的一种新型教育、培训体系,在总理所强调的这一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。为进一步了解新型企业大学各方面的发展状况,本刊对新华三大学执行校长李涛进行了专访。

记者:尊敬的李涛校长,您好!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杂志的专访。新华三大学建立的初衷是什么,她从建立到完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?

李涛:新华三大学的前身是原中国惠普大学和原华三培训认证中心,2016年两者合并。其中,原中国惠普大学是1985年成立,应该说在中国的企业大学里面是最早的,并且赶上了中国信息化的第三次浪潮,距今已有33年的历史积淀。从技术层面讲,原中国惠普大学利用自己在IT技术和管理领域里先进的理念和知识,为惠普的高价值客户做出了广泛的赋能。对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很多贡献。

原华三培训认证中心是在2003年成立,更多是公司内部的赋能和员工培训。原华三培训中心的业务,经过几年的发展越做越大,它的技术认证成为行业的标杆之一,目前已经有超过26万人次的认证。新华三集团成立之后,这两股力量合在了一起成为了新华三大学。

企业大学在中国乃至全球,基本经历三个阶段:第一是对自身赋能,为了应对外部环境剧烈的变化,如产品的不断革新,对企业内部员工的赋能;第二是对产业链,上下游包括渠道、客户进行培训;第三是跳出这个圈子开始走独立发展道路,如我们现在迎合数字化的大潮,开始搞校企合作,企业大学由原来的对内或者第二步的中间地段,现在开始向外拓展,因为社会确实有这种需求。应该说,新华三大学现在是一个全面的对内对外全业务型企业大学,我们对内承担着发展管理者领导力、提升全体员工专业技能的使命,对外承担为各行各业培养数字化人才的使命。

二、企业大学和传统的大学、高等教育的定位和战略目标是不同的

记者:您认为企业大学和传统的大学和职业院校有什么区别,定位是什么,有哪些特色?

李涛:高等学府是纯粹的教育,从学科建设包括教育体系都是按照国家正规流程做的;企业大学,如果从脉络上来讲,应该是差不多100年前成立的,主要是围绕企业自己的战略目标来服务,针对企业员工技能的提升、满足企业快速发展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。所以,企业大学跟高等学府的定位是不一样的,高等学府的基础教育、专业教育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;企业大学更多的是面向业务实训,即结合业务,在原来的知识技能基础上再去叠加一些东西。

如果脱离了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,那么企业大学是没有意义的。企业大学的定位接近于场景化的应用,IT、汽车、石油等等各行各业都有这种需求,并且企业大学从100年前发展到今天,世界100强几乎都有自己的企业大学。

而且我认为,绝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世界100强包括中国100强都认识到了企业大学存在的价值必要性。因为培训中心只是一个部门,企业大学是相对独立的实体,既要完成对内培训的第一使命,也要对我们的价值客户、合作伙伴进行交付和培训。此外,还有对外部的赋能。

企业大学要做好有三个条件:第一,企业要投入充分的资金;第二,要建立一套规范的培训体系;第三,要有比较雄厚的教师队伍。这三个条件如果不具备是做不成的。因为这三个层面说的是在组织上有保证,如果在组织上没有保证,那在其他方面都做不到了。

三、新华三大学主战数字化领导力、数字化人才赋能、校企合作和实训室四大领域

记者:我们了解到新华三大学有“四大解决方案”,请您具体谈一谈这个方面。

李涛:其实在中国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,企业大学一定是根据市场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来设计自己的职能定位,迎合需求导向。我们发现数字化领导力解决方案的需求,在业界公开提出这个概念的并不多。现在一些研究机构、行业组织,都在探讨能不能搞一些数字化领导力的论坛。我觉得在中国数字化转型其实第一步往往是针对管理者的,企业家、领导层的思维不改变,数字化转型也是很难做到。

几年前大家谈到数字化,可能更多是概念和热潮,没有更深刻的理解。到了G20杭州峰会上的宣言,以及把数字化经济纳入到政府工作报告,全中国的企业家才觉得这是一个正规的概念,数字化领导力就提出来了。原来倡导的领导力跟现在的数字化领导力有哪些不一样?需要叠加哪些内容?哪些赋能?需要研究。

企业的发展跟经济的发展一样,受技术进步的影响是很大的,技术在突飞猛进,对管理、对组织有不一样的要求。领导力是一个系统,这个系统之前映射的更多是后工业时代的状况。随时数字化时代的到来,领导力所映射的时代发生了变化,那么这个系统,也会随之变化。数字化技术对企业组织带有某种程度的颠覆。过去我们是金字塔状的一个塔基组织,最高级设几个副总,管理不同的部门。这个时候它的好处是比较稳定,但坏处是沟通的效率比较低,最底层的这个部门如果跟另一个部门沟通,会走一个由下到顶再到下的过程,部门墙很严重。数字化领导力,要求领导通过数字技术,有效调动公司的资源和资产,达成业务目标。

从领导力的角度,必须从三个层面做到这一点。第一是数字化思维,第二是数字化战略,第三是数字化文化。

这是一个很前沿的研究课题。我们成立了项目组,跟清华大学一起研究,还包括了一些海外机构一起研究,用我们切身的经历把它做最佳实践的萃取。我觉得后续对我们价值客户的赋能是有价值的。

第二个方案是数字化专业人才赋能,这块更多的是对每个企业,每个事业部,每个事业单位搞IT、搞技术的那部分人才赋能。现在搞数字化转型,从物理层面最需要的还是基础平台的搭建,然后再搭建上面的解决方案,然后再搭建应用。这部分人跟过去不一样,第三次浪潮所培养出的这些人才多半还是以原来的计算、存储、网络层面的技术为基本功,现在则需要以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等技术为基础,跟应用业务的复合程度上更进一步对接。这块业务在原惠普大学已经有了几十年的积累。那么面对着新的数字化经济,对这些人员怎么赋能?我们开发了很多课程,这些课是针对这个群体的。

第三跟第四个方案是一体的,第三个解决方案是校企合作,校企合作我们最早搞的还是以实训室为主导;第四个解决方案是实训室,以培养人才为主导,其实是一种由培训往教育方面的转型,这种转型不是每个企业大学都能做到的,需要组织保证,要求课程开发能力,教师资源的雄厚度,对我们以及无论业内的哪一家公司都是挑战。新华三本身其实是个大的金矿,如何把它内部的几大产品线、研发以及原来存在的资源整合好,然后又把它转换成一种教材,一种PPT课件,再由合适的讲师去大学赋能,我觉得也是挺难的。

既然我们大学的使命和定位需要培养数字化的人才,我们公司的战略又是数字化解决方案领导者,那么新华三大学的定位一定是为培养数字化的人才去转型,去做准备。所以说四大解决方案构成了现在包括未来几年的发展重点,我们会把它做实,不断地往深度去扩展。

记者:IT行业的市场变化快、技术更新快,因此从业者普遍有一种焦虑,当年学的技术到毕业的时候已经过时了,在数字化转型的当口您如何看待它对人才培养的影响?

李涛:我们国家无论从培养人才的数量、质量和输出人才的结构来说,都与实际需求存在矛盾,这是挑战也是机遇。应该通过产业需求导向来引导院校往实际需求靠拢,以需求为导向推着院校做教育改革。所以对人才的需求、对人才素质的需求,一定是要以需求牵引为导向的。我们发现这个市场矛盾和空缺,主动以需求为导向做深度校企合作,如果把需求牵引起来,这不仅对有多年校企合作经验的新华三来说是个机遇,对数字经济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。

我们在培育市场的过程中发现没有人才真的不行,我们把设备卖出去了,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做后续服务,有一些交付单凭我们自己是做不完的。百行百业都面临着转型,第一步便是需要大量专业技能人才的保驾护航,但是现在高等院校对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数字化专业建设的速度没有完全跟上。所以高校对人才培养的专业设计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。而新华三有百行百业的客户服务经验,我们最了解客户需求。另外,我们有上千名售后服务工程师,能抓住第一手材料。新华三的深度校企合作就是要想办法把我们对行业的理解,对区域经济差异性的理解,对企业人才需求的理解,传递给学校,从人才培养方面为未来国家的数字化经济转型做出的贡献。

四、新华三大学建立了聚焦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的质量监管体系

记者:企业大学是怎样保证教育质量的?

李涛:我以新华三大学为例。新华三大学的质量管理理念,第一聚焦质量保障,第二聚焦持续改进。我们的教务运营部,其中一个职能,就是对赋能质量的管理,首先,新华三大学是国内第一批通过了ISO9001质量认证的企业大学。在质量保障方面,严格遵循ISO体系的要求,确保流程和服务细节国际化,标准化。同时,对培训师、讲师的资质,做出严格的管理,学院按照质量标准去评定上课的老师,无论是专职的,还是兼职的,都要通过认证和考试,确保师资的质量。

另外,我们的每一个项目,都会用精益管理、8D工作方法或精益六西格玛的思路,持续发现改进空间,对流程做出不断的调整和改进。这一套持续改进的方法论,我们也同时向外输出。在去年,有好几个国家的大型企业采用了我们提供的咨询方案,为他们的持续改进建立模型,架构和方法执行,收获了很好的效果。

五、与高校建二级学院,丰富合作内涵,优势互补

记者:新华三大学和成都大学合建了新华三IT学院这个二级学院,请您介绍一下情况。

李涛:成都大学项目现在建的是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,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筱柳把这个命名为“成都模式”,它和以前的二级学院不太一样,在学校里的位置比较高。之所以先建二级学院不建独立学院,是因为独立学院的批准有一套比较复杂的流程,为了推进合作速度,我们用分步走策略,先建一个二级学院,尽快把专业和技术优势用到专业中来,后续再去考虑建立独立学院。此次,成都大学方面在专业建设、物理载体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,而新华三按照企业用人需求规划了所有的专业课程,这种模式在全国也是比较领先的。今后我们在其他地方也会开展这类合作,合作当中我们会引入一些培训合作伙伴的资源。基于这种合作,新华三可以为社会、合作伙伴带来大量运营人才的培养。我们今后的合作发展方向是大量地合作培养教师,开设新技术专业。新华三输入的是技术,输入的是百行百业的经验,可以采用的运营合作模式会更多一些。这也是可以复制成都大学的合作模式的原因。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运营某个学校,我们要把行业实践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,把方法探索出来,然后复制到其他学校去,让大家享受数字化带来的好处。

记者: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》中提出,促进教育链、人才链和产业链、创新链的有机衔接。新华三大学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实践,我想请教您的是,以后新华三大学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规划和创新举措。

李涛:新华三大学校企合作定义了三大功能模块,也是三大平台。第一个是数字化协同创新平台,也就是跟高校在科研这块去对接。新华三有这么大的研发体系,有百行百业的应用,那么新华三大学可以作为博士后流动站,博士毕业以后能到我们这个公司工作几年,这样的话,他对科研的掌握可以跟我们的产业链更融合在一起。

第二是针对高校产业融合的专业建设,开展两个品牌的深入合作,一个叫“双育双创”,针对本科生,一个叫“数字工匠”,分别在云计算、大数据大安全、大互联等几个领域,有针对性的提供深浅不一的课程建设。同时帮助院校培训和培养师资,并展开就业服务。

说到就业服务,新华三大学原来内部就有一个就业联盟,因为我们有一万家的渠道。如果跨界出来,我们是能够做到精准化地了解渠道伙伴,以及客户对人才的需求状况,一定会比业界现存人才招聘公司更快更精准。这块其实可以打造一个平台,因为大数据就是资源。那么怎么把这块运营好,新华三大学后续会多动动脑筋,因为我们发现院校对就业的需求,更多的是对分配的去向,这个直接影响招生,影响师资教材的调整。如果我们对就业这块拿捏的准,那么可以帮助学校把整个的专业建设、教材持续优化,可以牵引着这块去动,这块如果牵引着前面的招生,其实就转起来了。

第三是一个职业培训基地,我们除了对高校,包括985、211高校展开合作之外,也会联合非学历类教育机构,包括跟我们的联盟伙伴去合作。

这些举措从深度的科研转化为生产力,以需求为导向,搭建就业平台,为社会赋能,为整个全社会数字化转型赋能,新华三大学还是想做一些比较创新性的尝试。


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医



返回首页
返回顶部